国关青年行:临沧中缅边境实践调研团纪行
沿着国门线,见证边疆振兴的青春印记
2025年7月17日,由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组织的云大学子中缅边境边疆治理实地调研活动正式启动。本次调研团由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的11位同学组成,国关院孔鹏、孔建勋、马竞欧三位老师带队前往临沧市、沧源县、耿马县、镇康县开展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学习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厦门大学范宏伟老师一同参与。
醉美临沧,南向通道承载国家新愿景
7月17日,调研团一行乘动车抵达临沧市,开启了边疆行的行程。在临沧市城市规划馆内,一座座沙盘和光影交错的多媒体展示,将临沧从茶马古道走向南亚开放前沿的历程徐徐铺展在眼前。边疆不再是地理边界上的一条线,而是向南开放的桥梁,是区域联通的重要节点,更是民族团结共进的坚实支点。

下午,调研团师生与临沧市外办、商务局、发改委等部门进行座谈,听他们讲述临沧如何依托区位优势推动口岸经济发展、跨境贸易便利化和产业升级。一条条跨境物流通道在这里延展,一项项扶持政策在这里落地,一辆辆载着希望的货车驶向远方。短短一天,我们在问答和思考中,对临沧边疆发展的脉动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千年沧源,再绽经济旅游发展新活力
18日,调研团到达沧源,沧源县位于临沧市西南部,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南邓特区相接,是我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同时沧源县也举全县之力,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在沧源县永和口岸,调研团了解到该口岸同时承担了跨境物流、边民互市、通关服务三个职能。在口岸商贸服务中心,调研团参观了智慧口岸的运转流程;来自佤邦的货车司机与边检人员口音并无差异,相熟的人还能聊上几句家常;佤邦的救护车通过简单的手续报备就能送往沧源县,危重病人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救治,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人文关怀;燥热天气下,正在施工建设的边民互市查验货场如火如荼。“一山两国,一碑两国,共拜一座山,共饮一江水”的具象化此刻展现在眼前。
沧源县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翁丁村有着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美称。在年轻的翁丁村党支部书记肖文军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古老的村落通过探索建立“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保证了每户村民人人有工作,个个享发展红利。我们到达翁丁时,解说员为我们额头上点画了黑色颜料,代表佤族神明为我们献上祝福。在古老的村寨中漫步,向路旁的佤族老奶奶学习简单的佤语,坐到议事火塘边喝上一杯烤茶,仿佛我们也成了村寨中的一员。

咖啡是沧源县重点打造了经济作物之一,在咖啡种植基地,山坡上的咖啡树一排排整齐生长,青绿的果子缀满枝头,我们也见到了青春的另一种可能性。咖啡基地管理人同我们交流了他大学毕业后如何跳出“考编怪圈”,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咖啡种植业,最终拿下“冠军豆”的故事。这也让同学们意识到美好的职业规划不止在高楼大厦办公室里,田间地头也有广阔的天地,无论是扎根边疆还是建设家乡,都是青春注脚的精彩诠释。
红色沧源,爱国护边守家乡不改本色
早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沧源县上龙乃自然村,白色民居在绿树掩映下安静而鲜亮。村口的民族团结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村党支部赵书记向我们讲述了近年来上龙乃村边境村寨建设情况;在沧浪国门新村,墙上的民族团结和爱国彩绘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让我们体会到边疆村落焕发出的自信与希望。

7月19日,调研团来到下班坝自然村。在村口的“回信纪念广场”重温了总书记的关怀与期望。延伸进村的崭新水泥路和院坝里晾晒的农作物组成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模样。村干部向我们介绍村里发展产业、改善生活的点滴,让我们看见了乡亲们为了更好生活默默的坚持。

7月20日,调研团师生参观了班洪抗英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庄重的陈列和讲解员讲述的故事,把我们带回百年前边疆人民抵御侵略、保卫家园的峥嵘岁月。佤族先辈守护家园的勇气与信念,让我们肃然起敬。离开纪念馆时,阳光刚好洒在纪念碑上,大家默默驻足合影,把这份敬意深藏心底。
芒卡通道,见证戍边官兵的热血
中缅边境通道是本次调研的重点之一,在耿马县芒卡通道边防检查站,站在烈日下执勤的警员们正在检查出入境人员的证件和来往车辆,体感温度超40度的高温环境下,他们犹如一座行走的防御堡垒,将一切危险抵挡在祖国之外。在工作间隙,与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干警们朝我们挥手招呼,我们知道,口罩与警服之下是未曾凉却的青春热血,只能沉默鼓掌献上敬意。

在耿马县孟定镇和镇康县南伞镇实地走访调研期间,师生们深入了解了临沧市作为“云南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的区位优势,团队先后参观中缅铁路遗址、军赛边境检查站和南伞口岸,并与临沧边和合管委会、镇康县政府、外事办、商务局、县发改局等部门开展座谈交流,实地感受边疆开放发展的脉动。
千年茶马古道,跨境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7月21日上午,我们抵达孟定清水河口岸新国门,实地了解了出入境流程,近距离感受跨境物流,见证“南向通道”畅通带来的经济活力与区域联通。



在镇康县龙源鞋业公司,同学们与缅籍务工人员交流,听他们讲述远离家乡来此务工的故事。一位缅籍阿姨笑着说,虽然每天工作九小时,但能养家糊口,就觉得辛苦也值得。劳作的汗水与满足的笑容,让我们感受到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深厚的人文联系和务实合作的温度。
红色戍边热土,青春守护国门初心不改
在烈日炙烤的孟定镇,我们走进滇缅铁路遗址博物馆,聆听那段被战火中断的跨国铁路故事,十万筑路工人以生命与热血铺就的铁轨,最终因国家安全被含泪拆除,成为守护边疆的历史丰碑。

在军赛边境检查站,青年民警顶着酷暑坚守岗位,默默守护“南向通道”的安全畅通。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民警平均年龄仅28岁,青春在这里与边疆相遇,担当在这里与使命交融。
7月22日下午,沿着蜿蜒山路,我们抵达镇康戍边馆。讲解员讲述了镇康戍边斗争史、禁毒英烈事迹和乡村振兴成果,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背后,是无数戍边人用青春和生命守护国门安宁的真实写照。庄严肃穆的展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边疆的真实含义。
边境口岸,南向通道联通边境门户
在清水河口岸与临沧边合区管委会座谈时,负责人提到“民心先行、企业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正是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口岸经济带持续壮大的内在动力。


7月22日上午,与镇康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中,师生们深入了解了中缅文化交流、边民互市和跨境劳工现状,聆听边境治理与民生保障背后的努力与挑战。座谈后,团队前往南伞口岸体验出入境流程,随后抵达122界碑,感受国门线的庄严与神圣,心中油然而生对守护者的敬意与对边疆安全稳定的珍惜。
调研感悟:青春与家国同行
本次调研师生们从城市走进村庄,从界桩走向口岸,沿着国门线看见了边疆的变化,也体会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在这里落地生根。边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开放发展的重要前沿。在这里,我们见证了青年人返乡创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故事,也见证了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从昆明出发,跨越高山与云海,走进中缅边境线上真实鲜活的村落与繁忙的口岸。我们用双脚丈量这片热土,用眼睛记录发展与烟火,用耳朵倾听故事与笑声,也在心里悄悄种下“青春与家国同行”的种子。